竹子是一種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 熱帶地區的大型木質草本植物,全世界1250個竹種中有100多種可用于開發。中國是世界竹資源豐富的國家,素有“竹子王國”的美譽,有39個竹屬500多個竹種,面積達630萬公頃。咸寧本土產有7個竹屬52個品種,面積7.2萬公頃。研究表明,1支竹子可固定6立方米土壤,1公頃竹林可蓄水1000噸,年固碳量5.09噸,尤其因為竹子是一種速生植物,是森林資源匱乏的替代品,是經濟、生態和社會三個效益的統一體,因而又是綠色、環保型資源。
正是竹子的這種可再生性、竹材加工的可循環性決定了竹業發展的可持續性,竹子的這些特性又決定了竹子的廣泛用途,也預示著其未來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潛力。
以我縣為例,竹產業現已形成了從竹根到竹梢的產品鏈、從一產到三產的產業鏈、從物理到化學的生產鏈,從固態到液態的循環鏈:長在山上成為景,藏在土里筍變金,砍下山來成為寶,竹葉作飲料,竹竿作地板,竹根作根雕,一支竹子通過咸寧人的巧手變成能吃、能喝、能居、能穿、能游的時尚用品,形成了七大系列5000多個品種,“世界竹子看我國,中國竹子看咸寧”因此也成了國際竹藤組織官員的口頭禪。
竹子還能做什么?有人說冰箱和空調能用竹子做成,有人說潛艇的螺旋槳可以用竹子加工,還有人說飛機的內裝飾件可以由竹子制造。
記者無法斷定其中的真實性,但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驛站和人類文明成果的盛宴的上海世博園,15個展館都用竹子唱了主角確實讓人大開眼界,更讓我們對竹子的廣泛用途和發展前景充滿更大信心。
本屆世博會上,從各國展館撩開神秘面紗的那一刻起,竹子便成為了耀眼的“明星”,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,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,一些世界建筑設計師們在他們各自的建筑理念中注入了竹子元素, “凝固的音樂”散發出竹子所特有的清新高雅之氣,展現出天然低碳的獨特魅力。
——“竹屋”展示了可持續住宅的高新技術。位于歐洲片區的“德中同行之家”展館,是一座由透明薄膜覆蓋的全竹建筑,96根8米高巨龍竹撐起,把中國文化濃郁的竹和代表著堅毅精神的德國鋼融合起來,演繹的出神入化。在浦西園區,入選上海世博會城市實踐區馬德里案例館,由一座“竹屋”和一棵“空氣樹”組成,設計師使用成本低廉的竹子,制成可推拉折疊的竹百葉板,將房子包裹了起來。
——“竹墻”能感覺城市的“穿堂之風”。美洲展區的秘魯館外墻,用可再生利用的竹子橫豎編織成一個個方框,裝飾也由厚實的竹條橫豎交織成了一面“竹墻”,光線在稀疏的透窗中通過。越南館波浪形的竹子場館外,宛如一道“竹河之墻”,游客徜徉在緩緩流淌的竹河之中,盡情享受清靜寧謐和清涼。
——竹子建筑展現綠色生活美好未來。亞洲廣場的一頂頂“竹傘”,布下了一個“竹陣”。印度館穹頂用了約40噸500多支竹子,是目前世界上跨度大的竹制建筑。挪威館的“智慧森林”用于鑲嵌雕刻裝飾的全是竹子。印尼館用層疊的竹竿來裝飾,營造了庭院休憩園區,用竹子制作成花盆,用近100噸竹子打造了一個“會呼吸”的展館,所有的百葉窗都用竹子制成。本屆世博會上,竹子已經完全從草根建材成為了低碳環保的建筑材料。
除了運用于建筑外,展現竹子藝術的國際竹藤組織館是竹藤元素的集大成者:從傳統的編織品、容器和生活寢具,到運用現代技術的竹纖維紡織品、竹藤生物制品,還有在廢棄后可自然降解的竹制鍵盤、鼠標和筆記本外殼, 七大類竹子日用品大放異彩,竹飲料、竹別墅、竹自行車,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,從不同角度來引導城市消費,改善城市生活,實現城鄉互動發展,讓觀眾大開眼界。
事實上,在低碳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,如何從竹子這種傳統材料中汲取生活智慧,已然成為一股時尚潮流。
創新意識的哥倫比亞建筑師西蒙·富勒說:“我把竹子看作‘植物鋼筋’,任何能夠用鋼筋建造的結構,我都能用竹子來建造?!?/p>
聯合國商品共同基金總裁阿里·穆秋慕表示,竹子在建筑、住房、食品、環保、紡織、化妝品、工藝品和家具等領域的多樣化應用,正在被人們普遍承認,并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。
世博園中的展館是由各個國家或組織獨立設計和建造,設計者來自不同的國家,分屬不同的種群,使用不同的語言,借助竹子建筑材料,表達了他們共同的理念和追求:竹子的未來,或許就是城市的未來,未來的城市,隨處可見竹子的身影。
國際竹藤組織總干事古珍這樣來注解竹子和我們的城市:“城市,讓生活更美好。上海世博會旨在展示如何在改善城市生活的同時,又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,竹子可以切實解決這一問題?!?/p>
竹子還能做什么?限于水平和能力,記者無法一一列舉和遠期推測,但我們堅信,隨著新發明、新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,竹子的用途將會越來越廣。隨著竹制品在國內外消費者中認可度的不斷提高,竹產品市場將會越來越繁榮。聯系人:譚?。?8757931777;廠電:0570-7777127;